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68章(1 / 2)





  陈叔宝因害怕,跑到后堂景阳殿,与张丽华、孔贵嫔三人并作一束,一同进入一口枯井中。

  我大隋士兵功入南陈后宫,士兵问南陈内侍,问陈叔宝藏到哪里去了。南陈内侍指着一口枯井说:“这里。”

  我大隋士兵们一看,井内漆黑一团,连叫几声没人应答,便往下扔石头,这才听到里面有求饶的声音,接着用绳子拉,把陈叔宝拉上来。

  他们奇怪陈叔宝怎么这么重,还以为陈叔宝本人体胖,没想出来后才发现陈叔宝与张丽华、孔贵嫔同束而上。我大隋士兵们皆忍不住哈哈大笑。他们看到陈叔宝不但懦弱,死到临头还要带上女人,如此荒唐,不被灭国真是天理不容。

  二皇兄杀了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及张丽华,并将陈叔宝及其皇后一干等人带回大兴任由父皇处置。

  当我得知俘获陈叔宝的经过时,已是开皇九年正月丙子日之后。

  南陈平定,合计有三十个州,一百个郡,四百个县归于我大隋领土。

  接着父皇颁布了一系列措施,派使持节巡视抚慰了当地的百姓。

  开皇九年四月乙亥日,父皇巡游了骊山,亲自.慰劳了凯旋的大军,乙巳日三军凯旋进入大兴,在太庙献上了南陈俘虏。父皇开怀,为此拜授二皇兄为太尉。而后庚戍日,父皇亲临了广阳门,再次宴请众将士,这回是按军功赐予他们不同的赏赐。辛亥日,父皇因一统南北而大赦天下,接着于己末日处理了南陈一些奸妄小人,把他们流放到边地。

  南陈被灭,天下统一。我的婚事再度被二皇兄提起。二皇兄这次灭陈有功,又被父皇加封,随着大皇兄的失势,二皇兄在朝堂的势力可谓是无人能及。

  父皇还没为我的婚事拿定注意,又是推了推,不断与母后暗中商议。

  大皇兄因二皇兄的得势每日忧心,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。
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

  据说陈叔宝三人被提上来时,张丽华的胭脂蹭在井口,后人就把这口井叫“胭脂井”。

  根据史书《陈书.卷七 列传第一.张贵妃传》原文:“后主张贵妃,名丽华,兵家女也……晋王广命斩贵妃,榜于青溪中桥。”

  这《陈书》原文记载张丽华是被杨广杀的,但《隋书》里却记载,说是高熲杀了张丽华。

  《陈书》、《隋书》都是历史书,不同的是前文记载的是陈国(南陈)的历史,后文记载的是隋朝的历史,两本历史书写了张丽华两种死法,而且搞笑的是,两本史书都是唐朝人写的,而且都是在唐太宗贞观十年(636年)成书的,(《隋书》另一部分为史志部分,始修于贞观十五年(641年))。

  一个年代的产物,居然出现了这么严重矛盾的错误,度年真的是不知该怎么说这些唐朝史官了。历史书是非常严谨的东西,当时的人不知道是怎么审阅的,就这样定稿了,闹出了这样的笑话。

  但不管哪种写法和记载,张丽华当时的确死了,并不是某部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不但不死还当了杨广的妃子。这样的剧情是严重违反历史的。因为当时杨广的一举一动备受瞩目,而且有很多大臣在看着他,虽说他的行军元帅,但前线作战的并不是他。也就是说他的实权并没有这么大,所以不可能避过所有人的耳目,把张丽华藏起来,更何况《陈书》还认为他就是凶手。

  ☆、第131章 晋江网独发

  大皇兄把他的女儿嫁给了高熲之子高表仁。高熲是朝中重臣,因灭陈有功,加授为上柱国,晋爵位为齐国公,赏有布匹九千段,定食邑为千乘县的一千五百户。

  大皇兄此举是要把高熲一家拉拢到他的门下。在他失势后作出此举,的确让父皇感到惊讶。父皇觉得大皇兄这个太子,还不是毫无可救,懂得拉拢权臣,算是长进了不少。

  不久高熲就向父皇谏言,说现在二皇兄权势太大,若再把我嫁给萧玚,则会壮大萧氏一族,意味着壮大二皇兄王妃萧氏的外戚,这必会使二皇兄在朝堂的势力进一步加大。他说,若父皇没有废太子的心思,就应好好地考虑他的意见,而不应让有心之人在背后兴风作浪,暗中支持二皇兄,挑起二皇兄与大皇兄这个太子的纷争,引起朝纲动荡。

  二皇兄得知后,对高熲心生不满,连夜让萧玚求见父皇,希望父皇替萧玚与我完婚。

  父皇称说体乏,并没有正面回答萧玚,便挥退了他。

  第二日,大兴城就传出一个谣言,说我体质虚寒,有寒宫之症,婚后怕不易有孕。

  一石激起千层浪。自我克夫谣言平息后,大兴城里爱慕我,欲娶我为妻的男子,就如红啼所言,多如牛毛,但这谣言一起,不少青年男子每日跑到太医署门口等候太医出来,欲上前询问此事真伪。

  不知为何,太医对此事避之不及,不愿提及。

  百姓们得不到太医的回答,更是信了谣言,不断疯传,从此大兴城里再也没有青年男子欲娶我为妻,还说那个娶了我,那个男人就倒霉。

  他们认为我虽没二皇姐、三皇姐这般刁蛮,但身为公主秉性定不会是贤良淑德,又有一个不许父皇纳妃的母后做榜样,待我嫁后,定不许驸马纳妾,而我又不易有孕,这个驸马怕是要断了香火,无后代料理后事了。

  接着萧玚未婚有儿的事再次被人传了出来。这回大兴的百姓再也不反感萧玚,反而认为萧琮有先见之明,早早让萧玚这个弟弟延续了香火,得了一子。

  更有甚者,因之前不满萧玚而对他大打出手的事心怀愧疚,特意到萧府致歉。

  我能得知这一切,还是因为红啼怀孕待产,我出宫看望她的途中得知。

  谣言如何,我并不关心,我奇怪的是太医署为何不帮我澄清,难道我真如谣言说的那般不易有孕,太医们才……

  辞别红啼,我有些担忧地来到太医署,秘密地询问当值太医。

  这名太医一直沉默不语,见我逼得紧,才说若我想知真相,需回宫询问母后,是母后对太医署所有人下了禁言令。

  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,回宫求见母后。

  母后正为太医署传出的风声而气愤,见我来求见,知不能再瞒我,只好对我说:“阿五,此事与你小时候受寒落下的病根有关。都怪当年你父皇和母后没有好好地照顾你,让你出嫁后饱受王家的折磨。你来潮后经常腹痛,那时已有医者说你怕有宫寒之症。母后一直让他们保密,想尽办法让你多服药膳,可后来你儿时玩伴阿述死后,你便食无定律,更别说是吃药膳了……”

  “……与萧玚定亲后,你也不期待婚期,甚至还为婚期拖延而暗自心喜,母后怕你以此为借口不愿嫁人,所以一直瞒着你,想尽各种办法让下人们用各种借口让你服用药膳。好在这两年你腹痛来潮的隐疾已有好转,倒不像外面传言的那般不易有孕,但也不如一般女子那般容易受孕。这一切都是因你嫁入王家而起,哎,是我和你父皇害了你啊!”

  “母后莫要自责。阿五一定能为未来驸马生儿育女的。一定能的……”

  说是这么说,但辞别母后,回到别宫后,我整个人都傻了。母后的话多半是安慰,就连她也认为我不易受孕。

  这个时代的人们,都看重后代子嗣。若我嫁给阿述,不能为他生儿育女,对他来说是痛苦的事,到时候就算他爱我不肯纳妾,那他所在的柳氏宗族也会逼迫他纳妾生儿。若是我落得如此下场,父皇也不能过多地责怪柳氏宗族责怪阿述,谁让我没法生儿育女呢。

  母后让太医署的太医们瞒住此事这么多年,为何偏偏在这个时候,有人放出了消息,让谣言四起。这会不会又是二皇兄应对高熲谏言做出的对策,还是我多疑了……

  这个消息让萧玚名声瞬间扭转,由坏变好。似乎我不嫁给他都不行了,因为现在的大兴已没有谁想要娶我了。

  阿述怕也知道了这个消息吧。他是不是也在考虑着,要不要继续努力地争娶我,而我该不该不让他未来难做而放弃他呢。

  我很难过很痛苦,连晚饭都吃不下。为此,父皇和母后一同来看望我,说了一些安慰我的话。

  我为了让父皇和母后不因我而内疚,勉强地佯装根本就不在意的样子。